Search


表達藝術治療師 馮銳琳 Julie
- Apr 25, 2019
年輕人的心聲,你聽到嗎?
在中學生小組,最常從青少年口中聽到的說話,不外乎「覺得自己無用」、「不喜歡自己」、「不夠別人好」。 而這些想法從何以來?家長、成年人。 青少年十分需要被肯定、從身邊人得到認同,從而建立自我形像和自信。 因此,成人的一言一語都大大影響著每個青少年人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。 另一種常聽的心聲是,「我不開心,但不知可以如何表達、向誰傾訴」。 好多時都是不想讓父母擔心, 或者不想父母煩著他,因為一說了,父母就會不停追問, 源源不絕的問題和意見會讓他們喘不過氣來。 於是他們就選擇沉默、把內心的需要收藏。 在小組中我經常見到的年輕人有兩種, 一種是保持距離、拒絕讓人接觸內心深處; 而另一種是,當建立了互信的平台可以分享自己感受,就有數不盡的心聲要湧出來,很多很多的情緒,彷彿從來沒有宣洩似的。 看到這種湧出來的情緒、分享, 我會想,究竟這些同學平時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,壓抑了多久沒有人可以好好的聽聽他們的心事? 我們又有沒有靜靜聽下,還是急於發問和給予意見呢? 這個短片簡單而清晰地道出了年輕人的心聲。 中大心理學系與精神科學系一直非常關心這課題,並展開全亞洲最大型


表達藝術治療師 馮銳琳 Julie
- Apr 18, 2019
中大心理系 Night Talk
上月我回到母校與心理系的師弟妹介紹表達藝術治療,及分享由心理系的學習到成為表達藝術治療師路上的挑戰和得著。 一踏進課室,就看到自己的大名被寫在白板上,附上可愛繪圖,太有心思,讓我受寵若驚。 希望這個分享能夠讓師弟妹認識到表達藝術治療這個行業,聽完之後,你們不一定要對藝術或治療有興趣,但很想讓你們知道畢業後出路的多樣性,以及你自己的可塑性。 入心理系的頭一、兩年,大部份同學們都會想成為臨床心理學家 (CP) 或教育心理學家 (EP),然後就很少聽到其他出路或方向了。有部份同學認為心理系畢業可以做的範圍很廣,但實際遇到的困難亦不少,想做輔導工作,卻因沒有甚麼專業註冊,如社工、心理學家、教師等等,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可以發揮。 很老套地說,發掘自己的興趣,尋找自己有 passion 的地方 有些人說「見步行步」,有時其實是「行步見步」 視乎你有沒有勇氣踏出去,隨著自己的心,安然進入「未知」當中 行一步,總會見一步 :) 早前在網上有人討論工作的意義,就是: 做你擅長的事 (Doing something you're good at) 有滿足感/ 被


表達藝術治療師 馮銳琳 Julie
- Apr 13, 2019
由「身體地圖」談自卑感
回想自己的歷程,當自我批評的聲音太強大時,我真的感到恐懼和退縮,亦試過因此動搖了自己的方向,失去前進的勇氣。
無論是追求卓越或自卑感,都不是疾病。而是一種對努力和成長來說健康和正常的刺激。